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第十!同济大学新增12位国家基金优青获得者!

与祖国同行的 同济大学 2019-10-30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已正式揭晓,我校12位学者获批优青,位列全国第10。


同济2019年度国家优青入选名单



同济2019年度入选优青简介



韩璐

研究员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1983年出生,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学位,2010年及2011年分别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2017年入职同济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介观结构材料的自组装构建与电子显微学结构解析。

以通信作者及第一作者(含共一作)发表SCIE论文 44 篇,SCIE 他引八百余次,为Wiley无机化学系列教科书《Structure from Diffraction Methods》撰写一章《Electron Crystallography》。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 项及青年基金 1 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项目。2013 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4 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高亚威

教授、博导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附属东方医院


1986年出生,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附属东方医院再生医学研究所特聘教授。200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学位。201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14年入职同济大学,2018年晋升教授。

主要从事发育、转分化、核移植和诱导重编程等过程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利用多种单细胞与微量细胞起始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早期胚胎以及核移植等重要过程。目前在Nature, Cell Stem Cell,Nature Cell Biology, Stem Cells, Cell Reports等学术期刊上以共同第一作者或/和共同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10篇,评述1篇,累计引用超过300次。其中,首次测定了小鼠早期胚胎的组蛋白修饰图谱,入选2016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和“青年基金”各一项。入选2017年度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晨光计划,青年科学启明星计划,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人才项目。


禹海涛

副教授、博导

土木工程学院

1983年出生,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受邀担任美国普渡大学和比利时根特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兼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学部委员等。主要从事地下结构抗震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应用于港珠澳大桥超长沉管隧道等20余项重大工程。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省部级重点课题7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等;发表SCI论文41篇(第一/通讯34篇,JCR一区25篇),ESI高被引4篇(热点1篇),EI论文38篇,总引773次,H指数15;授权专利7项;受邀在世界计算力学大会等国际会议作特邀报告6次。2013年和2016年分别入选上海市“晨光计划”和“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


鲁正

教授、博导

土木工程学院

1982年出生,工学博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防灾减灾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防震减灾青年委员会秘书长。10多年来持续从事结构振动控制和工程结构抗震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基于颗粒阻尼减振技术的新型阻尼器的研发和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上海市“晨光计划”,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H指数为17),EI论文4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编写中文、英文教材三本,其中两本被评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第一作者)。出版专著《基于颗粒阻尼技术的结构振动控制》(第一作者,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杨洋

副教授

附属肺科医院

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导。擅长早期肺癌的筛查、诊断,单孔胸腔镜手术,基于肺癌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 从事OPO肺移植器官评估、维护及获取。依托上海市肺科医院创办“上海市肺科医院微创胸外科国际学习班”,已成功举办26期,培训了来自美国、西班牙、日本和以色列等76个国家和地区的595位学员。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等科研项目,入选上海卫生系统“新优青”。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Small、Small Methods等国际期刊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18篇,并获得2018年度西班牙Rafael Hervada基金会和西班牙卫生部联合设立的San Rafael奖。在全球胸外科医学领域高级别学术会议进行汇报多次;参编教材和著作4部。


褚华强研究员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982年出生,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全国建筑节水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水处理与资源化领域新型膜系统构建原理、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Water Research、Journal Membrane Science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46篇,H指数21,SCI他引900余次,出版专著3部,申请发明专利24项(其中已授权12项);2017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14 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一带一”培养对象;获2012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5)。


朱兴一

教授、博导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1983年出生,研究领域为智能化功能性路面,以智能路面的损伤“诊断-缓解-愈合”为主线,在自诊断、自减振、自愈合路面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专题等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2篇论文入学ESI高被引论文,申请发明专利10项,参与编写行业及地方标准4部,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主编专著1部;目前担任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的Associate Editor。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高校选拔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获批上海市“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张皓

教授、博导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979年出生,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2001年获武汉理工大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1至2013年在香港城市大学机械生物工程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长期从事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决策与优化、智能车辆及机器人系统等方面的科研及教学工作。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在内的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已在国际有影响的杂志和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其中7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发表Automatica、IEEE 汇刊30余篇,1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11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担任IEEE ITS杂志编委。入选香江学者计划、上海晨光人才计划、上海浦江人才计划、上海曙光学者等。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等。


刘海鹏

研究员、博导

附属肺科医院

上海市医学会结核病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肺科医院“学术骨干”。2016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A类),2017年入选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为固有免疫与肺部疾病。近年来聚焦目前DNA 受体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系统阐释了cGAS细胞核内抑制DNA修复的全新功能与机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与重要靶标(Nature,2018;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与Cancer Discovery亮点报道)。此外,发现cGAS可识别细胞外环核苷二磷酸,激活固有免疫应答,从而将cGAS识别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从dsDNA拓展到CDNs,对于将CDNs应用于疫苗与癌症免疫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EMBO Reports,2019;F1000推荐)。目前已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EMBO Reports、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等发表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论文17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参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等项目资助。


栾冰

博导、教授

医学院

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2003年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获博士学位。2009-2015年于美国索尔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加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任教授。长期从事肥胖和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一系列工作加深了对于肥胖导致的胰岛素耐受、2型糖尿病及其伴随的炎症反应等复杂病理过程的理解,并为这些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和药物研发的潜在作用靶点。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Cell Metabolism、PNAS等国际知名杂志,并荣获中国科学院刘永龄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以及Helmsley Postdoctoral Fellows (Salk Institute)等奖项。


张兵波

研究员、博导

医学院

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2004年本科毕业于苏州大学,2009 年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之后入职同济大学,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2017.12~2019.1)。长期致力于分子诊断与分子影像探针研究。迄今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Nano Letters、Advanced Science和Biomaterials等期刊共发表 SCI 论文近 50篇,JCR 一区论文占比近 80%,封面(ACS Nano 2018a)、副封面(ACS Nano 2018b)和封底(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17)文章各 1 篇;1 篇入选 1% ESI 高被引论文 (ACS Nano 2016);主编英文专著一部(World Scientific, 2016)。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 

现为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影像材料与技术分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纳米医学与工程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青年委员等。参与获得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7);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三等奖(指导教师,2016)等。 


朱融融

教授、博导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附属同济医院

1981年出生,2002年于同济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于同济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赴美国石溪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8年至今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脊柱脊髓损伤研究所教授,并担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神经保护学组委员、上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为组织损伤再生修复与纳米材料,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Biomaterials等权威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65篇、SCI他引1107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国际专利1项。获2008年上海市晨光学者、2009年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2017年国际神经修复学会Raisman青年论坛二等奖、2018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术会基础青年研究二等奖、2019年上海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第六完成人等荣誉。指导的学生多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另外,在8月初公布的2019年度国家杰青资助名单(公示)中,同济大学5位学者榜上有名,位列全国第9


同济近三年杰青、优青获批数据



2019年共17位:




5位学者获评杰青(公示),位列全国第9;

12位学者获评优青,位列全国第10。


2018年共10位:




2位学者获评杰青,位列全国第13;

8位学者获评优青,位列全国第10。


2017年共6位:



3位学者获评杰青,位列全国第11;

3位学者获评优青,位列全国第28。


祝贺这12位优秀的青年学者!

加油,同济人!

来源:科研管理部


最小14岁,最大26岁!4377名同济本科新生要入学啦!研究生新生大数据!一大波00后“涌入”同济,最小博士生20岁!这群同济人,是生命的守护者!前方高能!同济要开学啦!新生“闯关秘籍”你get了吗?37℃高温遇到同济人100℃的热情,他们说“你们来这里,真好!”历时八年攻关,硕果累累!同济汪品先院士领衔的“南海深部计划”圆满收官


我就知道你“在看”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